Tuesday 20 May 2008

三個月過後。

幾個禮拜前,我接到Valery女士的來電。

「瑪姬姬同學,因為你缺課太久,我們想知道你是否還要回來上課?」

開始新工作之後,原本曬個五天漁網,還會抽個一天去捕魚,但是自從我的班表老是和我最喜歡的安娜老師的課衝突,沒魚蝦也好的情況下,我呆坐在蓋兒老師的電腦教室裡看大家練習收發email還有如何把網頁加入最愛(而且規定要用IE)之後,我內心深刻的體認,我和這些一起上課的婆婆媽媽們之間的距離實在太遙遠,蓋兒老師的課程安排對我來說實在是無聊中的無聊,於是之後就索性,不去了。

Valery女士是AMEP辦公室的總務老師,帶的濃厚的亞洲口音,問我還要不回去上課,並告知我必須遞交一份停課聲明如果我不打算回去的話,因為AMEP是政府出錢的課程,也有時數的限制,所以那份停課聲明顯然在這作業流程之下有很大的重要性。

電話裡Valery女士用慢條斯理的口吻外加超濃口音講述著,好幾次我還沒得及等她結束句子,就趕緊答話,不要覺得這是不禮貌,我覺得我是很有禮貌的在幫她,因為她講得實在很慢也挺破。掛上電話突然想起我去年怯生生地打電話給Valery女士詢問AMEP的情形,當時我幾乎沒辦法完整的組織句子,也沒辦法立刻反應與她對話,尤其是透過電話筒,我幾乎聽不懂她在講什麼,反倒是她不斷幫我重新整理我要說的話。

時間的流轉、經驗的累積、還有自己的成長,就在這一通電話的一兩分鐘內不言而喻。

算算在新工作上班也已經超過三個月了,說好其實也沒多好,因為還是兼職人員的身分,有時候班少得可憐,拿到的薪水連塞牙縫都不夠,而且公司遠在法國森林,常常交通往返,等公車、轉公車就耗掉我半天的時間,晚班下班還沒有車回家,得仰賴尚先生的親朋好友驅車來接我,在籌到錢買車之前,這是目前的折衷辦法。不過你要說慘也其實沒多慘,至少一起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好人,對我照顧有加,而且能再度回到自己一直以來熟悉的工作環境,做著自己還算順手的工作,對目前的我來說已經是滿足。

除此之外,我想我在這份工作上得到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就是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英文聽力練習了。

FC(Floor Coordinator)的工作內容簡單講就是,每個整點Live節目之前的一個小時,要負責核對所有商品品項無誤無缺,並確定場景、道具、商品陳設符合製作人的要求,Live節目on air的這一個小時,FC所要做的就是在攝影棚現場接收來自副控室裡導播、製作人的指令,還有注意主持人在節目中的需求。「瑪姬,請換一下個商品」「瑪姬,檢查主持人的耳機」「瑪姬,請告知下一個媽斗進場」「瑪姬,幫來賓準備杯水」,原則上就是個聽命行事的傢伙。然而在Live期間,接收指令的橋樑就是無線電耳機。

以前我就很佩服那些可以一邊聽耳機命令、一邊聽現場狀況的主持人們,基本上這是一個需要同時把左右耳分開使用、腦袋分好幾半運作的特技,覺得聽起來很抽象、或心裡想著「切,這有多難」的人,不妨自己試看看:請電話筒另一端的人講個故事給你聽,在他講故事的「同時」,你要立刻把這故事零時差地告訴給你身邊的人,「在這同時」如果你身邊的人問你問題、跟你哈啦,你也要流暢不停頓地回答、對話、並說故事,因為一旦你停頓下來或是故事說得二二六六,你這主持人就遜掉了。

我不是主持人,所以我不用一邊聽故事還得一邊講故事,我只要聽指令,然後執行,想起來是簡單了一些,可是其實又沒有那麼單純,副控室裡不會只有導播或只有製作人,很多時候會耳機裡聽見一整群人在聊天,(這個攝影棚的攝影機全是遙控,所以現場沒有攝影師,全都擠在副控室搖控,像玩電動一樣),除了要分辨那些是指令哪些是聊天,我還要注意聽現場主持人示意我遞題示卡或是商品,偶爾還有其他FC跑來跟我小聊兩句,而且,最夭壽的前提是,這些四面八方朝我而來的指令和狀況,都是英文,一個非我母語的語言,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平常要聽英文就已經勉強了,現在還要同時聽耳機加現場節目的英文,剛開始還真是要我的命,吃足苦頭。我老是慣性地聽見現場的聲音,耳機裡的聲音總是自動被忽略,左耳右耳從小到大還沒有分開使用過,後來我學會用念力強迫自己專心聽耳機,可是我的腦袋就頓時沉浸在耳機裡,完全忽略現場節目的聲音。除了要克服「聽得到」,也還必須要「聽得懂」才行阿。講得太快,口語充斥,或是有陌生新字,只要有其中一個狀況出現,我就眉頭深鎖硬著頭皮反問樓上請製作再重複一遍,有次重複了三遍還是聽攏無,就只好猜了。所幸,在出了幾次傻呼呼的小包之後,大家了解到我是外國人的事實,製作下指令給我的時候會盡量明確清楚,導播攝影們偶爾也貼心秀preview畫面讓我知道他們在講什麼。

就我一個還算新鮮的外國人而言,在澳洲購物頻道工作學會與看見的遠比想像中的多。你可以從購物頻道風格看見在地生活文化的輪廓,節目的視覺呈現啦、都在賣些甚麼東西啦、怎麼賣啦、.....都可以反映當地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還有生活的習慣(可以想看看台灣的購物頻道)。拜整天盯著節目主持人在現場呱呱呱之賜,我聽到也看到主持人如何描述商品的模樣和質感,賣珠寶飾品的時候,強調的是多樣的搭配性。賣寢具,才發現這裡人對居家擺設的講究,複雜的寢具會有十二十四件以上,枕頭套分好幾種,墊的、靠的、抱的、擺著看的,床包上在加薄被單、薄被單上才是鋪棉棉被,床裙有長的、褶裙的、素面的,床底也有床底套包著。賣不沾鍋具組,才知道這裡人煮菜的時候在意些什麼,賣打拌調理器,看得出來這裡人很愛在家做蛋糕。賣保養品,幾乎都是在強調除皺拉皮,(西方人30一過皮就開始皺了)。除此之外,運動器材很好賣,凡賽斯精品瓷器一下就賣完。有些東西我在台灣看都沒看過,但是原來在這裡很普遍也很受歡迎。有些東西在台灣始終業績穩定,像胸罩、塑身衣、各類減肥藥品,在這我只看過一次塑身衣,還是阿嬤半身塑褲的那種(在這應該也是很有潛力才是)。

這麼多類別的商品品項,我沒遇到過之前,根本不知道它的英文是什麼,也不會想到主動去查它的英文是什麼,剛開始經理吉歐教我如何準備寢具節目,「先鋪床裙、再包床包、接著蓋床單、最後被胎和被套」,我整個鴨子聽雷什麼跟什麼.....,可是人在「不得不」的情況下,就也只能不得不了。於是強迫吸收的英文新字,從去年各類三明治菜色、各種咖啡類別、與客人招呼「How can I help you?」「Have here or take away?」,頓時擴大範圍到周遭生活林林總總有的沒的事物。剛開始很蠢,有聽沒有懂,可是人蠢過了,自然就學會了。

去年一起工作的同事們,大部分都是會說中文的人,只要不是面對客人的時候,天南地北扯東扯西的用中文哈啦,既開心也憂心,開心的是總算不用支支嗚嗚組織一句句連自己都深感莫名其妙的英文句子,憂心的是越沒機會練習就越沒機會成長(畢竟我是打算待在這裡的,不說英文難道說台語)。老天爺大概聽見我內心的憂慮,今年給我個絕地大反攻.......。今年一起工作的同事們,除了平面攝影棚裡的攝影師賽門是個香港人,會說一些中文,其餘的都是澳洲人。老天爺:「這樣有比較爽嗎?」我:「痾...........」

這個事實,其實讓我每次上班都焦慮緊張。從踏進公司開始,心裡就隱隱緊張,擔心經理或製作交代事情的時候我聽不懂,擔心如果有人跟我說話我聽不懂回答不出來,擔心遇到突發狀況我會因為聽不懂而無法解決。這樣缺乏安全感的心情,我相信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我有回到台灣的一天,因為我沒辦法用英文像中文一般自然流利地表達我自己,我為我沒辦法接收英文像中文一樣不費力氣。

所幸,這是個我還算熟悉的工作環境,很多在溝通上的疑慮我都還可以用以前的經驗去解決,而且和同事比較熟了之後,也比較敢勇於發問不再害羞,雖然很多時候還是會漏掉耳機裡的指令,雖然很多時候還是沒辦法參與大夥們濤濤不絕八卦對話,雖然很多時候我還是不像在台灣說中文的那個我,可是當我回想三個月前、一年前、甚至更久以前,似乎就看得到我在這當中的差異和成長。

5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想到一首歌名... "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stonedlove】 said...

想到一部電影名.....阿"布蘭妮要怎樣(Crossroads)"

Anonymous said...

冷~

蔡小子 said...

真的很厲害!!!

(鼓掌中)

Allan Chiu said...

我想到我剛來倫敦時,打電話要講英文的時候,總是要先打好草稿,然後硬著頭皮說。現在可以處在全英文環境下跟人開會、工作,還是覺得很神奇。(雖然說有時候還是會不懂裝懂...但我發現倫敦除了英文以外的語種太多,比較怪的單字不懂其實很正常,我常常說這就像台灣人去大陸聽不懂當地俚語很正常。)

Total Pageviews

Followers